好菜上桌,有些人卻總是把「最好吃的」留到最後?結果可能吃飽了或被其他人吃掉,這樣的景象時常發生在生活周遭。
而這種人又被稱為「後享樂主義者」,心理學家透過實驗,證實具有「延遲享樂」特質的孩童,未來在工作或健康上有更出色的表現;擁有這種特質的人,心靈能獲得更大的滿足。
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曾做過一項實驗,將小朋友們帶進實驗室裡,給他們一人一顆棉花糖,並表示自己要離開15分鐘,「若你沒吃掉這顆棉花糖,會再獎賞你一顆」,可想而知有些小朋友難忍甜食誘惑,迫不及待先吃,而有些人則克制自己等到研究者回來才開動。
隨著歲月的增長,幾年後Walter Mischel再對同一群小朋友進行實驗,結果令人驚訝!他發現當初選擇「延遲享樂」的孩童,在工作與健康上都相對擁有較好表現,不僅是課業成績優異、物質濫用的水平較低、抗壓性高、社交能力優秀等等。
至於已經長大的人們,在生活中是如何運用「後享樂主義性格」?
例如一盤生魚片中,最喜歡吃海膽,而因此將它放到最後,即使冒著可能吃飽或是被其他人吃掉的風險,但對你而言,最後吃到最愛的海膽時,心裡的滿足感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。
雖然對有些人而言,延遲享樂可能是種犧牲,但卻能獲得更大的滿足,像是久久吃一次鹹酥雞,會比一次吃兩包更覺得幸福;存夠了錢出國玩一次,會比在國內玩不停,心理覺得更充實。想嚐到更多的甜頭,延遲享樂,就得付出更多的耐心與毅力;有如生活中追求目標一樣,「決定未來是否成功的不是過去,而是你現在願不願意付出」。
這篇文章,閱讀後其實頗有感觸?不對應該是頗有感覺,因為Kiwi文章中的一些習慣,像是吃我愛吃的我會保留到最後,確實在完成最後一像我特愛的食物時,我會有異常滿足的感覺。
這就像是當你享受一盒爭鮮壽司時,往往會注意到一整盒的壽司當中,總會有某些壽司品項口味特受自己歡迎(誰會買自己吃的壽司不選自己喜歡的口味啊),吃的時候對於這些你特別喜歡吃的口味,會交替著吃?保留到最後吃?還是一開始就先吃光?
像當Kiwi吃的時候,我會將特別喜歡吃的保留到最後,在享用會有種說不出來的滿足、快樂,相對的也嘗試過一般交替著吃、一一逐漸享受而不特別保留,這樣的滿足感與快樂愉悅的心情,卻沒有將保留到最後一次吃的感受強烈。
在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時,就有決定將本篇文保留整理發文,與朋友討論過後都認為,其實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,畢竟影響人格形成發展不穩定的因素很多,有許多的外在環境與事物因素影響著人格整體發展,這樣的「延遲享樂」習慣會是一種影響,也許這是讓人更加優秀的因素之一,但只會是其中的一個很細微的影響。
若以Kiwi有這樣子「延遲享樂」行為的做真實案例分析
- 特別優異的課業成積嗎?
- 普通,成績沒有特別優異
- 物質濫用的水平較低嗎?
- Kiwi有購物傾向,常常會失控,最多會特別注意盡量不浪費享受的物質僅此。
- 抗壓性較高?
- 其實Kiwi對部分事物的抗壓性,有些許偏低。
- 社交能力優秀?
- 普通,Kiwi不至於到優秀,但基本社交沒問題。
最後與朋友得出的結論,也許擁有「延遲享樂」這項特質的朋友,在自我找尋到特殊目標、追尋理想、希望達成某些目標的同時,對於原先自我能力所能承載的範圍,而會願意、而可以承載更多超乎原先範圍的能力,這項特質僅限於當你忽然找到方向、忽然很希望擁有或達成某些部份的同時,才會有所浮現。
但對於一般整體生活表現而言,其實並不具有特別成功的存在。
題外話,不過不論討論最後如何,確實Kiwi在吃到最後一項自己最最最愛的美食的時候,心中真的有不可言喻的歡愉與滿足,這種滿足感真的超過於在用餐當中交替享受來的多許多!!
- 文章部分取自於-
- http://blog.yam.com/girlloveworld/article/1475194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