🏃 為自己出征
『為自己出征』
這本書運用了故事的方法來表達內含的哲理,就像很多寓言故事那樣。
故事大概是在說一個武士,他很忙碌的到處去打仗、討伐惡龍跟拯救公主,整天都穿著盔甲以便隨時可以出征。

武士覺得盔甲是他的榮耀,是他第一武士的代表,直到他的妻子終於受不了了,給他最後通牒,如果武士再不把盔甲脫下來,她就要帶著兒子離開武士,武士在一些掙扎過後決定脫下盔甲挽留妻子,但這時候武士卻發現,盔甲怎麼都聞風不動,脫不下來了!
存亡為難,武士決定踏上旅途,尋找脫下盔甲的辦法。
盔甲是一種武裝,我們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現給世界所以穿上盔甲,「就像武士深信他的盔甲向每一個人展示他是個什麼樣的人——一個心地好、善良,而且充滿了愛的武士。」
也因為害怕受傷,所以穿上盔甲;為了保護自己,所以穿上盔甲。在盔甲下開始把自己麻木,漸漸的我們以為盔甲就是真實的自己,
然後迷失在了對盔甲的認同裡,我們把自己關在盔甲裏面,無法掙脫。
在書中旅程的第一個試驗,是允許自己的悲傷跟眼淚,多少人告訴過自己或是被告訴過不能哭,哭了很丟臉、哭了就輸了?所以我們學習武裝、學習要讓自己看起來沒事,可是越來越久,是真的沒事嗎?還是只是麻痺了?
當允許自己是柔軟的,不再武裝剛強的時候,當真實的眼淚流下的時候,剝落了一點的盔甲。

第二個試驗,沈默之堡,這裡,你需要在完全寂靜的獨處中認識自己。
生活中很常有人說一句話「學習跟自己相處」,因為當你真的靜下來什麼都不做的時候,不喝水、不睡覺、不吃東西,只是靜靜地坐著,你會發現這件事真的這麼難。
腦袋裡面會有很多的聲音、忍不住要拿起手機、開電視、至少也要放音樂有點聲音,當什麼都不做的時間,很有可能甚至撐不過五分鐘。
因為寂靜讓我們害怕、獨處讓我們恐懼,所以我們做很多的事情來避開獨處這件事。
但也只有在完全的寂靜中才有機會去傾聽,傾聽自己真正想說的話。
而承認自己是恐懼的也是脫下盔甲(保護色)讓柔軟及真實浮出檯面的一步。
第三個試驗,知識之堡,知識為指引前路之光。
當沒有擁有知識的時候,就像處在黑暗裡,沒有任何方向,而知識可以帶來光亮,它不能給你答案,但卻可以給你前行的指引。
知識之堡的碑文說到「你有沒有把需要當作愛?」
我們常常會有這種誤解,當感覺到需要、被需要的時候,我們以為那就是愛了,所以即便眼前是刀山火海也會把它看成是山明水秀,然後奮不顧身的跳下去,讓自己萬劫不復,等有一天或許運氣好爬上岸的時候回頭一看,才知道自己當初跳進了刀山火海。
因為我們太有被需要的渴望,太有需要被關注的渴望,可是做不到自給自足所以我們從外面去找,但凡發現一點蛛絲馬跡都會跳下去。
而這座城堡想說的就是「你愛自己多少,就只能愛別人多少。如果不愛自己,也不能真正的愛別人,對別人的需要會變成障礙。」
而武士也在這裡看到了「真正的我」。
我們都有真正的「我」躲在表面的盔甲下,那個「我」是又美麗又天真,讓我們完全不敢相信那居然是真正的「我」。因為為了保護,我們都在我和自己真的的感覺之間放了一套永久的盔甲,最後我們也只認識這套盔甲。

第四個試驗,智勇之堡,疑慮與恐懼的考驗。
智勇之堡裡有一隻非常龐大的巨龍,他恐嚇武士讓武士十分害怕想放棄,就像疑慮與恐懼在日常生活不斷的恐嚇你一樣。
通過了知識之堡,學習到了自知之明、得到了自知之光,這時候考驗就出現了。
每當我們想離開過去往前走的時候,考驗就會出現,考驗你是否真的願意放下過去的模式,走向新的自己、考驗你是認真的還是只是說說的、考驗你會不會就此放棄。
面對恐懼真的需要極大的勇氣,它們就像在天秤的兩端,一下恐懼大一些或是勇氣強一些,或是哪方過強盛天秤就傾覆了。
沒錯,恐懼真的很強大,你去面對它,有可能它會消滅你,可是如果你不去面對,它就一定會消滅你。並不會有足夠的勇氣才去面對,而會在面對的過程中一點一點的生出勇氣。
恐懼會一次又一次的回來擋住你的路,每一次它回來的時候,就是考驗你變的更強壯或是更虛弱的時候。
最後的真理之巔,武士還需要放棄已知把自己投向未知,然後,只是相信。
在所有的掙扎過後,武士放手開始墜落,回憶起一生,最後他終於清晰地看見自己的一生,知道自己是因而非果,為自己的生命全然負責,不再責怪任何人,也得到了平靜。
經歷了死亡和重生,放掉了恐懼、擁抱了未知,脫掉了盔甲,武士他自由了。
然後,故事開始了———
這本書雖然是簡單的故事,但每次再看的時候,因為自己的不同階段,都會看到不同的地方。這邊也只是淺談一點心得,還有很多的內容,建議找書回來細細品味它。
經驗每個試驗的時候我們都會直覺的先反抗它,然後接受它、轉化它,或是放棄?這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就像在武士走上真理之道的時候,法師說:「在真理之道上打的仗是不一樣的——這場仗就是學習如何愛自己。」
「我該怎麼做呢?」
「從學習認識自己開始。」
- 文章部份資訊取自於-
- Sony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