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味的討好有什麼問題
我一直到40歲才學會拒絕。我太忙著滿足別人對我的要求了,以致於忘了我真心想給予別人什麼。我沉迷於討好別人的毛病中,而且我常不假思索就答應別人的要求。我心裡十分清楚這毛病打哪兒來的。
過去受過傷,意味著沒辦法建立人際界線,一旦你個人的界線在孩童時期就受到暴力侵犯,就很難重新鼓起勇氣阻止別人踐踏你。你害怕人們因為認清真正的你而拒絕你。那麼多年來,我窮盡前半生付出能力所及的一切,幾乎滿足每個人對我的要求。我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,只為了滿足別人對我的期待──我應該做什麼,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。 —歐普拉
誰是討好者?討好者能夠討好所有人,除了他們自己。
通常而言,討好者會表現出如下特點:
- 對於人群的氣氛非常敏感,擅長察覺他人的感受。
- 不常公開表達、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,即便心裡有憤怒的感覺。
- 不容易拒絕他人的請求。
- 經常擔心自己的事情會給別人添麻煩。
- 責任心強,經常不自知地超時工作。
- 喜歡去照顧別人,哪怕自己因此花去許多時間,或感覺非常疲憊。
- 習慣於跟隨他人的意見,在和別人意見不同時,會盡量避免說出自己的想法。
- 樂於助人。
擁有以上一些特質的人是很討人喜歡的。他們看上去可能是最可靠的朋友、最體貼的伴侶、最盡職盡責的員工。但事實上,在照顧周圍的人或事情的同時,他們極大地隱藏甚至忽視了自己的喜好、感受或觀點;他們討好的對象彷彿成了他們世界的中心。
是不是所有為他人著想、體貼可靠的好人都是討好者呢?並不是。有的人雖然與人為善,但不是討好者,他們既能夠對別人好,也能夠照顧好自己。他們不會把自己看得比其他人都重要,也不會像討好者那樣走到另一個極端,將他人放在比自己高得多的位置上。他們更能夠知道對周圍的人或事是否要付出,以及如何付出,這在他們的把控範圍內。對於討好者來說,付出則要被動得多,好像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。心理學家Jay Earley認為,討好是一種”人格模式”,而非”人格類型”。這意味著,如果你是一個討好者,你可能會在生活的很多方面討好他人,但也可能只在某些情況 下。你的身體裡就好像有一個開關,它會被某些人/事觸發,使你進入討好模式。比如,你可能不會超時工作,也不會為了讓老闆滿意而反復修改,但親密關係是你的死穴,一旦愛上一個人,你可能就會開始配合對方的時間安排和喜好,對方提出的一切要求都盡量滿足。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:討好者進入討好模式,往往是不自覺的、無意識的。他們不覺得做個好人有哪裡不對。
討好可能是一種癮
Harriet Braiker在《討好是一種病》(The Disease to Please)一書中提到,關於討好的一個很大的誤解是,人們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,畢竟看起來,被當做好人總是不錯的。但實際情況是,一些適應不良的討好者,在生活中已經不僅僅是簡單地取悅他人,而是藉著“做個好人”、“以他人的快樂為快樂”的名義,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,下意識地犧牲自己,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讚賞和認可成癮。當討好無法得到期待中的讚賞和認可時,他們可能會進入被動攻擊(passive-aggressive)的狀態,也可能繼續更加用力地討好,直到引起自己和他人的不適。
上述這些問題的核心,都指向一點—— 討好者看不到真實的自我。他們從心底裡無法欣賞和認可自己,不相信自己給予自己的肯定。從本質來看,討好者的個人價值,是建立他們評價的。誠然,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希望自己被認可。但討好者對他人的認可十分依賴,只有當他們被接受、被需要、被讚賞的時候,他們才會感覺自己是好的、有能力的、值得的;而一旦他們被拒絕、被冷落、被批評,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,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,感到自己沒有價值。討好者心裡彷彿有一個無底洞,只有不斷從外部尋求認可和讚賞來填充它,才不會感到空虛。事實上,每個討好者的內心深處,都有許多恐懼:恐懼不被認可,讓家人或朋友失望,被人 發現自己實際上沒有看上去那麼好……所以,討好者從來不敢滿足於已經得到的接納、認可和讚賞。有些討好者甚至會很矛盾地拒絕他人的誇獎。為了逃避這些恐懼引起的焦慮,他們不得不去更加努力地取悅周圍的人,進一步忽略真實的自我,從而進入惡性循環。
對於本文當中的許多觀點,Kiwi滿認同也有過切身體驗,一定要說的是,討好者並沒有錯,只是被討好者的無限索取與無限要求傷害罷了。
那到底什麼什麼樣的行為算是「討好者」,對於下方的討好者的條件當中有幾項觀點與Kiwi認同較為有所落差。
Kiwi的觀點當中討好者的特質
- 「想要犧牲自我的各方向權益,去滿足他人的要求」 ─即使與自我權益有所衝突,仍然會以滿足他人需求為優先
- 「因為害怕與人衝突,進而隱藏自我的觀點與情緒」 ─自我的意見與對方不同,但不希望發生衝突而不表達自我
- 「無法拒絕別人所提出的要求,只好盡量滿足對方」 ─即便我不開心、不願意,仍然難以拒絕他人給予我的困擾
- 努力被栽培彈鋼琴,但自我並不愛彈鋼琴?
- 努力的配合著朋友,但自我過的並不快樂?
- 努力的考上醫學院,但自我並不想當醫生?
- 努力的為工作付出,但卻從來沒有所收穫?
- 努力的為伴侶著想,但卻不曾被對方重視?
- 努力的為著某事物,付出卻不是自我想要?
這些平凡的情境,其實就出現在你我周遭。
討好者,希望你能夠分辨自我為什麼討好著對方?為什麼犧牲自我的聲音去滿足對方?是因為害怕衝突、害怕孤單,還是只是習慣了這一切的發生?這樣的生活與相處方式,真的是自我所想要的生活嗎?
被討好者,希望你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,發現自我周遭的人群們,誰扮演著討好者?何時自己變成了被討好者?自己又是如何面對這一切的呢?希望可以從中發現在無形中是否有誰為了你而避免衝突,犧牲了自我權益。
討好者的生存,其實並不是沒有別人就不可,只是很單純的害怕表現自我,害怕著因為表現自我而有所衝突、害怕著孤單孤獨一個人的感受,因而盡力隱藏自我真實的情緒與喜好,藉此迎合著別人,希望達到對方開心自我也會開心,對方開心,總有一天會用同樣對等的方式對待自己。所以被討好者,不要將一切別人對帶的好,變成了一種理所當然,沒有人應該為另一個人好,所以請珍惜每個討好、配合協助著你的人,請珍惜他們的存在,並用對等的方式對著他們好。
- 文章部分取自於-
-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notes/cacao-mag/%E4%B8%80%E5%91%B3%E7%9A%84%E8%A8%8E%E5%A5%BD%E6%9C %89%E4%BB%80%E9%BA%BC%E5%95%8F%E9%A1%8C / 1087956841251065